河南發現一座古墓,曹操之死真相大白,學者:難怪正史不敢記載
小87:原來曹操的死因是這樣,難怪很難寫進正史 (´⊙ω⊙`)
曹操去世那一年前,關羽北伐,威震華夏。其不可擋之勢,逼得魏武差些遷都。但曹操的命終究更硬些,陳壽說他「矯情任算,終能總御皇機」,意思是誇他能忍,能咬著牙忍住一次次怒火,一次次殺心,磨礪了心性,終於從那個二十多歲「創五色棒法」,打得權貴「姦宄逃竄」的熱血青年,熬成了遇事不亂,心如止水的帝王心。

曹操離開這個世界前,早已給曹丕留下了數不勝數的遺產:半個天下,實物稅,屯田制,甚至司馬懿,等等,都是曹操嘔心瀝血為後代爭來的。「若天命在吾,吾為周文王矣」,這話真不是說說——除了自個兒打下的江山比周文王小些,旁的,差得並不多。以及,曹操知道,易世後曹丕不能御關羽,所以特地熬到了關羽死後,自個兒再走。
二十五年春正月,至洛陽。孫權擊斬關羽,傳其首。庚子,王崩於洛陽,年六十六。
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庚子日:公元二二零年三月十五日
比關羽多活了幾個月,但足夠了。

曹操之死,史載分明只幾個字:「王崩於洛陽。」一句教科書式的《春秋》筆法,沒有給人留下任何空間。後世所謂曹操死於華佗算計,或死於腦中風癇等等,皆出自《三國演義》,並無明確記載,恐怕都是附會。但要探究曹操死因,我們恐怕還不能直接入手,而要從旁的典籍進入,比如《通典》。
《通典》這部古書中,有這樣一句記載:
魏武為司空,破張繡,入覲天子,亦行此制,汗流浹背,自此不復朝覲也。
意思是:曹操當年還是漢司空時,擊敗張繡,朝見天子(劉協),行一禮制,(嚇得)汗流浹背,從此再也(不敢)朝覲天子了。曹操覲見劉協,到底行了什麼禮,為何又會汗流浹背?

關於這個疑問,《世語》中有這樣一句記載:
舊制三公領兵入見,皆交戟叉頸而前。
漢朝舊制規定,三公領兵入見(天子),都要用交戟叉著脖頸,上前覲見。曹操汗流浹背,正是這個原因。是天子衛隊的交戟,叉在曹操脖頸之上,把他嚇得汗流浹背。這件事,實際非常顛覆認知,後世對曹操挾天子這件事,具有壓倒性的認識:劉協之於曹操,如同老鼠之於貓。但這個記載卻分明在說:劉協和曹操的關係,恐怕並不如我們以為的那樣。

然而,這件事畢竟只是猜測,古書記載如果能配以考古學證據,就鐵證如山了。幸運的是,曹操死後近兩千年,河南出土的一座古墓,印證了這段記載。二零零九年,考古工作者和全國各地考古學者,在河南發現了一座東漢末年的大型墓葬,經初步鑑定和事後分析,最終一致確認:這座東漢末年墓葬的墓主人,正是曹操本人。

曹操墓中出土文物眾多,其中有一件頗受矚目。這件文物,是一枚石牌。石牌是掛在器物上分辨器物的銘牌。曹操墓中出土的這件石牌,全稱為:「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」。查閱史料發現,這個所謂的「大戟」,正是前文引述文獻中所載的那類「交戟」。如此,便印證了《通典》和《世語》中所載,確有其事。

曹操的性格中,夾雜著非常敏感這一成分,這從曹操一生中許多事情,都能看出。比如,曹操殺邊讓,就是因為邊讓對曹操極盡侮辱和蔑視,曹操的自尊心受到了刺痛,最後沒有克服掉這種自我矛盾;又如,曹操殺崔琰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嫉妒崔琰的坦蕩和正直,自以為這方面不如崔琰,而且人心雪亮,大家心中都明白,所以,曹操也沒有克服掉這種矛盾心理,最後找藉口把崔琰殺掉;其餘的,如殺毛玠,殺孔融,借許褚之刀殺許攸,等等,都有他這種敏感脆弱的自尊心在作祟。如前所述,他覲見獻帝時的內心恐懼和敏感,暴露無遺。

曹操晚年,因為衰老,內心更加脆弱敏感,這原本是人之常情,但在曹操身上似乎更為突出。關羽北伐時,曹操打算遷都,這與曹操一貫的性格完全不符。曹操向來是樂意主動出擊的。可見,曹操晚年,內心的敏感和多疑,嚴重加劇,對他衰老的內心和即將熬乾的生命力,加速摧殘,最後,死去。因此,曹操之死,既不是因為體弱多病,也不是因為意外,很可能就是因為年老後心力交瘁,造成的心理煎熬,最終早早耗盡了自己的生命。
其實曹操的死因,與諸葛亮比較相似。根據史料記載,諸葛亮死前,並沒有得過什麼病,更不可能因為自然老化而死(五十四歲,即便在那個年代,也不可能是因為自然老化而死),實際上,就是因為他多年北伐,無功而返,加之他又十分清楚,自己死後,蜀漢沒人能打了,所以才心力交瘁,早早榨乾了自己的身體。

陳壽作為晉朝的官方修史人員,自然要維護魏武帝曹操,像曹操內心的這些脆弱、敏感和「陰暗」的元素,陳壽必然會極盡掩蓋,不會寫進正史。